中巴关系到底有多好多铁?从巴基斯坦阅兵式中一场景足以证明两国有多铁(2)
巴军装备:“中国制造”知多少?
在巴基斯坦此次阅兵式上,不仅首次出现了由90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队列,还有大批中国产或者中巴联合研制的武器装备亮相,让中巴两国军迷大饱眼福:
在地面装备方面,巴军装备的是中国专供的“哈立德”主战坦克。在防空装备方面,巴军摆出了“中国产”防空体系:中程防空导弹LY-80、近程防空导弹FM-90。电子装备方面,各型预警雷达、指挥通讯设备,有的是中国曾在出口展览上展示过的,有的则与中国自己的装备“形神俱似”。
天上飞的,是中巴联合研制的“枭龙”战斗机、中国研制的K-8教练机,甚至还有“飞马”无人机(中国授权巴方生产的“彩虹-3”无人机)挂载两枚AR-1空对地导弹编队飞行。要知道,这可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有现役无人机飞行编队参与阅兵,这说明该机型在安全性、协调性等方面已经十分可靠,得到“巴铁”兄弟的充分信任。
就连战略武器层面,巴基斯坦展示的各型弹道导弹、巡航导弹,也都让中国军迷看上去“似曾相识”。
从一场阅兵式就可以看出,中巴两国在国防领域的合作具有深厚基础,而中巴关系被不少巴基斯坦民众称为“流着奶与蜜的友谊”,这句话也不是白说的。
在中巴两国的外交话语里,双边关系常被形容为“全天候”。这是历史形成且经历过历史检验的。
1947年,巴基斯坦从英国治下的印度殖民地中独立,国土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(即今孟加拉国)。1951年,巴即与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建交。当时恰逢冷战初期,巴基斯坦与美国走近,希望从美国得到支持,对抗印度的威胁。但是,美国人并没有给出什么实质性的帮助。反而是新中国不拘意识形态差异,与巴基斯坦逐渐成了好邻居。此后不久的1962年,巴基斯坦惊异地看到,中国以数万“边防部队”痛击印度,这使得巴对中国的实力与决心都有了深刻认识。
1965年,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,巴方节节败退。在这关键时刻,中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采取各种措施,在武器装备、战略态势等方面给予巴方了重要支援,直接促成了印度“收手”。在中国的影响下,印巴双方签署《塔什干宣言》,握手言和。而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,中国虽然面临国内困难,仍对巴基斯坦给予了重要的援助和支持。为了打通中巴之间的陆路通道,上世纪70年代,中国主动建设了翻越喀喇昆仑山的“中巴友谊公路”,上百位中国援巴人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。可以说,中巴友谊绝对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。而经过这些事,巴基斯坦更是认清了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。
当然,巴基斯坦也对中国提供了很多支持,无论是1971年以前在联合国的仗义执言(中国当时尚未重返联合国),还是后来在各种国际场合的奋力相助,都使中国在国际场合有了一位靠得住的伙伴。